在我的人生中,丁老师对我的帮助是莫大的。 我第一次见到丁老师是在91年8月份的一次南开非线性分析学术会议上(会议期间苏联发 生了8.19事件),他当时报告的题目是关于二维调和映射热流短时间爆破的问题。 那时,
我不懂调和映射为何物,但惊诧于他流利的英语。他讲完后,坐在我前面的M.Struwe给了 很高的评价,我记得当时M.Struwe用了surprising这个词赞扬丁老师的结果。93年,经我 硕士导师王光寅教授的推荐,我正式跟丁老师做博士研究生。 他跟我谈了一次话,主要 是告诉我一些治学之道,然后问我今后的研究计划及兴趣,我当时回答是想研究和曲率相 关的几何,并且想从念Hamiton的Ricci流开始。丁老师对我的计划很赞成,说让我先给他 写一份关于曲率几何方向的开题报告,再给我一年时间试试,看看能否有感觉,并且说, 要是我自己能摸索出来的话,将来前途无量。 遗憾的是,一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,我当 时对曲率几何没能感悟多少,对Hamilton的Ricci流的文章——按现在的眼光看——至多 停留在能检查细节的水平,对其文章背后的思想没有什么领会,更不要说有自己的创新了 。正在我为将来研究苦恼时,丁老师把我叫到他家里(当时他住在双榆树),又跟我谈了 一次话。首先,他指出我念他人文献过程中的不足:从来不记笔记,对问题的背景及他人 的思想没有好好梳理,这样会有自己想法才怪。并把他以前的研究笔记给了我,让我回去 好好念念;然后说,他现在更关心我博士期间的科研,如果这一步没走好,将来就很难了 。考虑到我在硕士期间念过一些调和映射的文献,他建议我去研究度量有界可测流形上的 极小调和映射正则性。最后,告诉我,做研究从不会到会必须经过煎熬,只有当你自己闯 过这一道关,你才会对科研有些感受,而这些只有靠自己亲身实践才能体会到,旁人是无 法代劳的。能否熬过这一关,除领悟力外,就要看自己的对科研是否有坚持不懈的兴趣以 及不怕失败的毅力。回来后,我认真阅读了丁老师的科研笔记,大为感慨。他的笔记记得 极为认真,上面有日期及讨论人的姓名,然后是问题背景、研究现状,但更多的是他自己 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和一些例子。即使演算草稿也是井井有条。我那时才明白为什么丁老师 的报告总是做得那么清晰,那么有条理;对问题的见解总是那么一针见血;这和他平时一 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是分不开的。可以说,也正是从那时起,我才明白,应该如何念文献。 对于一个刚开始做研究的数学博士生来说,往往会纠结于处理自己知识的“广”与“深” 的矛盾。对此,丁老师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,他曾跟我说过(记得就是在91年南开会议期 间的一次散步时),如果两者只能取其一,他愿意选择“深”,因为“深”更体现一个人 的能力,有能“深”的能力,将来也许还会有“广”的机会,但反之不然。他反对漫无目 的的念书,认为这更多是一种逃避科研苦恼的表现,很有麻醉性....... 他告诫我,要“ 带着问题学习”,要“活学活用”。这些治学之道,对我来讲都是终身受益的。 对于做学问,丁老师的态度是极为严谨的。在丁老师及林芳华教授指导下,大概过了一个 学期,我对度量有界可测流形上的极小调和映射正则性有了想法。跟丁老师汇报后,他让 我把所有细节都写下来,我花了一个暑假完成了这事。他又告诉我,自己第一篇文章从有 想法到正式成文写了七八遍,我这个研究没有写过十遍,不要拿出去。还说,最后成文时 ,应简洁明了,不能有废话但必须把自己的贡献及推理写清楚。说实话,我当时觉得这个 要求是折腾人,但几年后回想起来觉得太有道理了:这让我明白什么是问题的关键,而这 一点,对科研来说是至关重要的。 平时生活中,丁老师平易近人,富有人情味。对学生以及周围年轻人关心备至,所以在他 周围总有一群年轻人。94年他得求是奖,他把我也列为他的助手,发给我1200元,而实际 上,我没为他做过什么事;每年过新年,他总会邀请周围没有成家的年轻人去他家吃饭, 丁老师的绝艺是做“熘肝尖”...... 风和日丽日子里,他会带着大家去植物园野餐。 在我的心目中,丁老师永远是一位纯粹的学者,他的性格可以用“耿直,不唯上”来概括 。两年前,我承担了学院一些行政工作,有时会和他谈起一些来自上面的各种考核指标, 以及资源分配等烦心事。用他的话来说这些指标及资源都是“没用”的,每当谈到这些事 ,他总会说“你不要看那些所谓的排名, 我问你,近二三十年来,学院正真培养出哪些 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人?”他曾认真地调研过每届数学奥赛金牌获得者的成长过程和近况 ,结论是,在中国国情下,奥赛获奖既不是成为优秀数学家的充分条件更不是必要条件。 他不止一次地和我谈起过,要做好数学研究,最要紧的是持续不断的兴趣。一定要设法把 那些对数学有正真兴趣的年轻人招进来,好好培养。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,他还告诫 我:不要去做那些花里胡哨的表面文章,不如自己做好科研,讲好每门课,多关心学生, 这样才能有更多的优秀学生来从事数学研究,我们学院才更有希望。 培养出本土的数学大师是丁老师毕生的追求。对于有才华年轻人他总是千方百计地予以的 提携,想到这里,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不远千里来参加他的告别仪式。 11日中午,丁老师走了,我最后一眼见到他是在他临走前两小时。 18日是他的头七,晚上我竟然梦见了他:依然穿着那身深色的衣服,冲着我笑,人显得年 轻而且精神。当我想看得更真切时,他却渐渐地变模糊了........... 史宇光 2014年11月23日下午3:00于北大数学学院。